赶在圣诞节前,携程宣布推出独立餐饮品牌“携程美食林”,这次James梁建章亲自站台,由此又引起媒体及行者旅游内人士广泛关注。大家众说纷纭在猜这次携程葫芦里又卖什么药,更有不少媒体把米其林和美团点评拿过来做分析:一说携程美食林想要对标米其林,一说美食林品牌将对美团形成侧翼“反包抄”。在笔者看来, 以上说法未免都有点言过其实,如果非要说携程推出美食林品牌是要PK米其林和新美大的话,那也只是一点“附加效果”,携程本意绝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把携程想象成一个旅游行业的淘宝,这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 PK美团米其林 梁建章真有想那么多? 先抛个砖。 前几日针对携程美食林的媒体报道中就有观点认为:对携程与美团来讲,前者的侧翼(弱项)是美食,后者的侧翼是酒店预定。那么当年美团从“食”出发卖酒店,就是在侧翼“包抄”携程。 笔者认为,所谓“包抄”未免有些夸大其词,美团卖酒店至今并未对携程造成多少影响。目前美团酒店业务仍以中低端和客栈为主,而中高端酒店资源仍然掌握在携程手中,美团一直无法撼动,“包抄”一词有名无实! 反过来,携程推美食林,就能对美团点评形成“反包抄”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携程美食林品牌针对的是游客的“食”、目的地的“食”;而美团点评针对的是本地人的“食”。相比之下,游客的“食”和本地人的“食”比起来就是个非常低频的消费场景。试问,绝大多数人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吃饭多还是外地吃饭多?因此,如果携程真想依靠美食林品牌“反包抄”美团点评也是无济于事。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不服,携程美食林为啥就不能针对本地人了呢?这个问题笔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阐述:在本地消费者心智里,携程的名字永远是和“旅游”相关联的,而美团点评才是和日常的“食”相挂钩的。所以本地人想吃什么第一反应必然不是携程美食林。试想以下场景:有一天,一个北京人想要享用本地美食,难道不是先打开美团点评APP而是打开携程APP,然后再点开携程美食林页面吗? 笔者认为,携程美食林必将成为一个针对游客的“食”的品牌。这样说来,对标米其林或许相对更合适一些。所不同的是,米其林品牌已有百年历史沉淀,携程美食林想要赶上还路遥遥其修远兮。此外在品牌定位上,米其林品牌在国外已家喻户晓,而携程美食林必须主打中国游客形成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当然中国庞大的游客基数对携程来说已经足够了,关键是,携程能否真的能在“美食”中分得一杯羹。 打造度假旅游闭环 “食”字当先 自从成为“机票+酒店”的老大以来,携程的一系列布局都是在打造一个度假旅游的生态闭环。携程最早从“机+酒”切入旅游行业,“机+酒”其实就是商旅,而现在携程也看到度假旅游才是未来大趋势。那么度假旅游包括什么呢?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食”才是排第一位的,吃的好不好是严重影响到一个游客的旅游体验的。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来说,“食住行”是最底层的需求,必须先得到满足;而像“游购娱”这类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可以往后排的。 携程在发布美食林品牌时公布的一则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携程发现,包括餐饮、购物、当地玩乐的消费需求则上涨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中,由以餐饮消费的需求增长最为显著。 因此,推出“美食林”品牌对于携程的旅游生态链布局来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选择什么时候做的问题。事实上James(梁建章)的战略非常清晰,他既早已认识到美食林品牌必须推,也认识到携程美食林在出生时就注定和美团点评、米其林都有所不同,应当定位于专门服务中国游客的“食”。而携程美食林的使命,现阶段还在于为携程寻求新的流量来源。之所以把美食林独立成一个品牌,是因为度假旅游中“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内容上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流量入口。此外,尽管把“美食林”加上支付就完全可以做成一款类似美团点评的产品,然而James却很明白携程定位是做旅游的,因此断然不会把美食林过度商业化。 携程不能忽略的是,由于美团及大众点评是装机必备APP,在海外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也正在用他来寻找当地餐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