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从本义来说,是“二老”即老祖宗、老天爷在人类历史时期遗留给后人的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且有价值的物质及文化精神财富的总称。其概念深广,内容丰富,涉及方面众多。遗产资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 遗产资源分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乡村遗产资源即乡村范围内的一切遗产资源的总称。包括名川秀水,乡村风情、乡村田园、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化、古建民居、地方饮食、耕种养殖、劳作工具等方面。 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名镇与古村开发利用很是过火,招式越来越让人瞪目结舌,保护与原住民问题是一直是关注的核心。现在要么商业化太重,要么成为高大尚的新博物馆,也许这个时代世人真没有或确实没能力为后代留一些可供称道的文明(化)遗产,但能在消耗遗产资源方面能做好保护,尽量减少人为破坏或减缓自然衰败,这也算功德。 “啃老”就是旅游业的最大特征,不“啃老”就没有进入旅游业的可能性,也谈不上发展旅游业。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5A景区213家(现212家),4A景区617家,3A景区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星级景区或还未拿到级星的景区,差不多无一例外都与遗产资源的利用有关,或说都在啃“老”(老祖宗、老天爷留下的遗产资源),不啃“老”就不是旅游景区了。 从第一批国家5A旅游景区: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拙政园、西湖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区、庐山风景旅游区、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等66家到2015年新增加的14家5A景区(包括:清东陵景区、娲皇宫景区、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中华麋鹿园景区、天台山景区、台州市神仙居景区、三河古镇景区、古田旅游区、嵖岈山旅游景区、明月山旅游区、四面山景区、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和金丝峡景区)非常清楚的说明,富有特色的遗产资源就是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传统大旅游业核心玩的就是遗产资源,离开遗产资源就无从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包括现在的乡村休闲游,离开老天爷、老祖宗生产遗留的美丽山、水、田、园、林、农业……,仅靠人工投入,创景造景,很难玩转,或说很难有吸引力,也就玩不下去。 应该说,鼓励“啃老”是旅游业所提倡的,一些遗产资源如果没有旅游业“啃老”现象的发生,也许当今世人难以享用之,或许会任其自然消亡。但在“啃老”的同时,保护应该是首位的,特别是一些容易被破坏损耗掉的遗产资源,更值得优先保护或传承好。 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因旅游“啃老”所带来的一系列好现象或消极现象也创造一些新现象,或说创造了好的新现象,如刚宣布的庐山市的成立,早期张家界市的成立等。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啃老”推动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也正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占一席重要之地。 乡村旅游高度依赖遗产资源,但他们正在消失消亡 少数被保护并开发利用较好:乡村遗产资源中的一些规模较大且保存完好而区位条件又较好的,已被开发成为旅游景观,或正在被开发成休闲旅游目的地。但相对广大乡村地区的遗产资源,已被保护并利用得较好的资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许多地方甚至一个县域的遗产资源都没有被保护或利用好。保护并开发利用较好的典型如江西流坑、安徽的西递宏村、内蒙古马头琴、湖北沔阳剪纸、滦县皮影、沧州武术、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南方的赛龙舟等等。 部分已经消失:乡村遗产资源中有的在近现代时期内由于历史原因被强行拆除;有的古遗址被辟作农田,有的被公路、农舍、工厂占压;有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已经消失,或为迎合旅游开发需要已变得庸俗不堪,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一些暂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遗产已经荡然无存。有的遗产本体遭到破坏,基于接近毁灭。一些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风貌消失,一些历史文化村镇的整体风貌在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中遭到破坏,许多古建筑、古遗址等古迹的原生环境面目全非,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地方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随着农村普遍出现打工经济现象起来,农村的青壮年都离家走向城市务工,或是在小城镇长期定居,或是在老村外围建起了新村,老村基本无人居住,甚至整个老村落空心化,一些有价值的古建老宅因无人照看,已经完全败落,就算是现在想修复,成本也是相当之高,已等同于判了死刑,立马会消失殆尽。农村一些留传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口口相传或需要言传身教的文化艺术已无人愿意接班传承,随着老一代的农民的故去,这些基本上也等同于消失消亡。 另外,文化遗产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并呈现专业化、集团化、暴力化的趋势;文物市场不规范,非法交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文物走私案件层出不穷,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流失海外。
在新村建设或“迁村并点”中,乡土建筑面临很大威胁,许多有保护价值的乡土建筑甚至整个古村落被拆毁或被列入拆迁计划;或因周边城镇化建设繁荣了,其区位环境急剧变迁,正面临严重的人为性的败落境况。大批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文物遭到蚕食、盗掘或损毁。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城镇化大潮,许多乡村遗产资源因为无人传承,或失去了生存时代空间,或遭受人为破坏,或无意识保护不力等多种原因,正在面临失传或败落或消亡。 乡村休闲旅游对乡村遗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凡当前玩的比较火热的乡村休闲游,还是依托玩乡村遗产资源为背景的来获得眼球效应。如婺源、袁家村、马嵬驿就是依托乡村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文化,再装入乡村休闲旅游的基本元素—吃的、玩的、乐的、看的、体验的内容在其中;重度沟号称“北方一绝”,玩的就是美丽山水资源;北京新秀古北水镇同样玩的也是遗产资源,没有遗产资源就没有古北水镇。 一些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的乡村休闲农庄也有做的风生水起的,可能会有人说,他们可能与遗产资源无关,这看法似乎对,也不对。这一类的休闲农庄其实依靠的是山水资源,如果离开这一大背景,很难做成功,或说很少有成功的。一些类似于农家乐的小乡村休闲点可以不和乡村遗产资源相关,但上了规模的,没有不相关的,也不可能不相关。 纯农业生产很难做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广度与深度,乡村休闲的要素如前文所说,包括:名川秀水,乡村风情、乡村田园、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化、古建民居、地方饮食、耕种养殖、劳作工具等多方面。仅以农业生产场景为主体内容,一是单调,难以形成吸引力;二是称不上乡村休闲,只能作为农事体验或农业休闲,形成不了综合效益,也持续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