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企业文化,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案例“猴子与香蕉”,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所产生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从制度到意识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对员工行为模式的引导,能被所有员工认同和遵守,从而形成企业内部习惯性的行为准则。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企业氛围,好的企业文化能让每个员工都热爱企业,愿意为企业奉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而当员工做事拖沓,躲避责任,缺乏上进心,只做表面文章的时候,领导者如果没有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效率低下的工作氛围,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极大的制约。 我们所熟知的著名企业,IBM倡导“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苹果“专注设计、信任乔布斯、从头开始、关注细节、保密至高无上”,阿里巴巴倡导“倒立文化”、“快乐工作、认真生活”等等……纵观当今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文化理念或有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企业文化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一位员工遵守并付诸于行动的准则。 对于旅游企业,很多景区都会把“游客为本”、“服务至上”、“游客就是上帝”等理念作为质量口号,但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这句话在一些景区只浮于表面,由此也引发经营管理的各种问题。 A景区,具有相对健全的组织架构,从售票、检票、导游、运营、卫生等方面都有独立的部门在负责,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按理说,这种管理模式应该比较规范,但是却有个现象,就是投诉率高,事情不大却比较频繁,而且经常有近似的投诉事件。经过了解才发现,负责投诉的部门对游客的投诉进行了处理,与事件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了沟通,处理过程也做了记录。但是在部门或公司内部会议上,从来没有将这些事件作为案例来分享,无论作为反面的教材还是正面的引导,都没有通过一些手段让各部门员工引起重视,造成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由于公司内部缺乏信息互通,就容易使得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你们部门”的事情与“我们部门”无关,团队协作、凝聚力就只是一个口号,企业文化建设更加无从谈起。 B景区,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各部门管理人员例会,雷打不动。会议上针对每个部门需协调的问题进行解答和任务划分,对上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同时质检小组还会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评比,员工的好人好事或者游客投诉都会在会上进行通报。会议上只解决问题,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每个部门在每周例会上都要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成为一个惯例。公司总经理会当场回复建议是否采纳,由哪个部门负责落实,同时由质检小组进行跟进。这些做法使得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想方设法做好自己部门的工作,员工都专职、尽责,同时关注景区的发展,形成了景区是我家、人人都是主人翁的企业氛围。 这两个案例,让我们很容易看出企业管理水平的差异。 再说说旅游业界有较高声誉的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企业管理在业内被称为“呀诺达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每天千人出早操和“呀诺达”V手礼。景区员工每天早晨统一出早操开早会,由部门领导小结和点评前一天的工作,执行准军事化的管理。在呀诺达,所有的员工见到游客都会挥动V字手势,热情地高呼“呀诺达”,向游客传递友好与问候,就连遇到互不相识的游客,导游也会以这种方式引导大家互相问候。在愉悦的旅游行程中,不仅增进了交流互动,同时叫响“呀诺达”的旅游品牌。V字手势,最初可能是被动的灌输,到最后是自然的流露,这就是文化的渗透力。 呀诺达景区V字问候礼 旅游企业在倡导“游客至上”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成长,强调管理的人性化。因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大都是所谓的“面对面”服务,面对面的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如果一线员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真正的关心与帮助,就很难要求他们做到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旅游企业所经营的景区,很多处于交通不便利、娱乐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而这个行业也需要员工年轻化,关注员工的需求、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是减少员工流失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这些仅靠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一些高素质的员工,报酬多少并不是决定他们去留的主要因素。要在管理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注,让员工的付出得到相应的认可,关注员工诉求并有回应,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培养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每个景区开发之初,首先就需要把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融入管理制度中,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又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由此形成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