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兴起的次中产阶级,他们很多来自二三线城市,大多性格温顺,见的市面不多,不善于表达自己,同时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购买能力,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为人真诚,比较保守,怕惹麻烦,抱有大不了多花点钱、吃点亏不算什么的心理。 这部分阶层来自基层,数量庞大,旅游意愿较强。旅游供给侧改革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游客没学过专业的旅游知识,却有丰富的旅游经历。 先来看看一些高层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讲,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早就指明,旅游要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应是这场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收益者。对于旅游业来说,游客要成为这次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推动者。首先是改变目前供求博弈中供求者高高在上的不对等地位,应给予服务购买者充分的法理地位和实际权益,避免发生名义上平等实际为无效公平的现象。 这就需要对一些个经常性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供求关系再认识,不论是游客还是旅游服务供给者,都不能吃哑巴亏,都不应该背负被所谓道德绑架的“花钱免灾”。所以游客与旅游从业者甚至旅游管理者都应该在思想认识上进行诸多的换位和冷思考,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宰客惯例进行根除。 无利可图要不要做。 旅游产品的垄断和低成本倾销,蚕食着旅游业的繁荣和游客体验。当游客发现虽然名义上价低实际上花费不菲的时候,这种“Made in CHINA”代表质量低端的消费感受将是旅游供给者的自食其果。当大家都在追求利润,到了结网捕鱼密而不透的时候,再大的蓝海也必将成为死海。 从切身体验讲,游客外出旅游,确实需要一些无利可图却又必不可少的服务,例如一些公共服务、便民措施等,同时也不排除有能力的企业“赔钱赚吆喝”,运用新的营销模式,借助新的经济学理论,例如“长尾理论”等,进行薄利多销的市场推广。这些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是游客的呼声,也表现出一定的企业家情怀,或许还能为全域旅游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因为有些事宁可不做也不能发不义之财,“挂羊头卖狗肉”,是违法的也是企业家不屑参与的。 外出旅游,不少导游会对游客说是花钱买罪受。按照一般的理解,没有利益可图的生意,大概是很少有人愿意做的。可是,又有几人愿意受罪呢? 贪便宜该不该上当。 对那些报低价团,被强制购物的游客,不乏“贪便宜就该上当”的评价。旅游社导游以此为据,觉得理所当然;周围游客冷眼视之,认为“活该”;当事人游客也觉得“理亏”,那就破费买心安,免得遭遇冷嘲热讽。 一分价钱一分货,买低价就是贪便宜吗,贪便宜就该上当嘛,这种上当就该活该吗。显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宁可不买和上当受骗中间去选择,我想,大部分自主选择的人都不会选择上当受骗吧。而现实生活又存在那么多人去选择上当受骗的事实,其中信息的不对等,知情权的不普及、定价的不规范、税收的不规范、售后及服务意识的欠缺等等,都是诱因。 “不”能不能大声说出来。 跟团的游客大多有这样的体验,车上导游说了算,车下导购说了算。偶尔少数几个不同意,就会被冠为不合群的标签。自由行的话,餐饮、购物甚至住宿被宰的事件多见诸报端。在合理、合法框架内,游客自主说“Yes”或“No”的环境需要营造。 另一方面,即使不同意又能怎样,如果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游客面临的就会是不是想不想选而是没得选的境地,也就不得不说“Yes”。所以游客还是尽量不要盲目出行,对旅行合同条款做到心理有数,而非模模糊糊,走走形式。只有理直才能气壮,旅游服务供求双方都需要形成较强的权利义务观。 当然游客不文明的现象也很突出。也只有对不文明现象坚决说“不”,从道德、法律、民意等层面营造一个良性互动的促进环境,避免游客不文明与导游不合理的互相包庇、互相抵触,不文明现象或许才能得到根本扭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