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方旅游,大家都会说季节性明显,淡季漫长,这里的淡季也就是那漫漫冬季,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在尝试着改变旅游发展受制于季节性影响的现状,但都收效甚微。每当冬季到来,大家会想到的项目也就只有温泉、滑雪、滑冰等少数几类,以至于这几类项目成为了破袭北方淡季旅游的先锋军,越来越多的滑雪场,越来越多的温泉酒店,出现在了各地旅游的花名册上,产品越来越多,特色却越来越少,只会模仿,从不走心,产能过剩,只剩悲哀呀。到底拿什么来破袭北方的淡季旅游呢?一切仅供思考。 一、真需求 伪产品 北方的旅游淡季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淡季呢?产品淡季,而并非市场淡季,这一点我们从北方冬季旅游出行人数上就可以证实。北方的淡季来的比较早,十月一后很多景区就开始闭园了,很多游客即使想出去也无地可去,以至于大批的客源流向海南、华东、云南等地,周边游市场也只有滑雪和温泉类产品,加之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导致市场冷淡,因为毕竟不是弄个山坡造点雪就是滑雪场;地上钻个洞弄点热水就是温泉(这个现象很常态),任何一款旅游产品都是有自己的需求属性,就像不是任何一个山头都能做景区一样。 二、政策性干扰无力反抗 在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的景区都是自然性景区,冬季到来都会因为防火期的到来而不得不封山防火,因为防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责任重大,没有哪位领导愿意为了景区营业而去冒这么大的风险。“护林防火,重于泰山”在这八个字面前,景区也只能默默无言了(哈哈),对于北方的淡季旅游,如何处理好,护林防火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就要看领导的格局与重视程度了)。 三、没有淡旺季的旅游产品“吃” “吃”是旅游六要素之首,更是人的刚需,自然性景观有季节性影响,有淡旺季因素,但是“吃”的抗干扰能力却很强,我们在打造任何一个景区的时候,都要打造旅游吸引核,为什么“吃”不能成为旅游吸引核呢?目前也开始出现,靠“吃”大行其道的景区景点——陕西袁家村, 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吃”出来了,更是精细化服务和大环境营造做出来的。在常规的景区打造过程中,“吃”都是作为配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区餐饮,单就景区餐饮层面,目前国内没有什么做得好的案例,因为投资人和开发者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景观项目、娱乐项目的打造上,根本没有关注景区餐饮的发展,究其原因,景区餐饮发展不好,因为战略位置不重要,关注度不高,以至于景区餐饮成为了难吃、高价的宰客手段,社会反响恶劣。 “吃”是地区文化最真实的展现,但是要把“吃”打造成旅游吸引核,就需要集群效应,也就是把地区特色饮食进行集中整合,集中推出,这种方式需要前期的大量工作,不仅是美食经营户的招商,还有市场预热、摊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对于招商的经营户,有一个难解的问题,就是在前期客源不足的时候,如何留住商户,因为商户不会浪费自己挣钱的时间陪景区等待客源登门,如果是景区补贴的话,成本又太高,对于景区的盈利,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即使等到景区火爆的那一刻,外来商户的忠实性也无法保证,很容易被别人挖走,这样在无形上会给景区带来多方位的损失。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需要前期在与商户的合约中有所体现,或者只引入美食,而不引入商户,让百姓成为经营商户,这样对与景区开发而言更加靠谱,开辟景区+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不仅经营商户忠实度高,也会解决很多景区与地方百姓的各类矛盾,提升景区的管理品质。 各地都有地方性的小吃和菜品,但是单一的整合只能达到集聚的效应,美食的客户粘性未必能形成,因为这些小吃和菜品未必是美食,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达到美食的旅游市场粘性,还需要对不达标的小吃和菜品(有地域特色但味道一般的小吃和菜品)进行改良,将特色饮食升级为特色美食,只有高质量的核心产品,才能活的长久。“吃”是一款没有淡旺季的产品,同样制作美食的过程也是没有淡旺季之分的,一个吃完全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参与体验性产品,不过这个还需要操盘者好好走心了。成功的“吃”的项目=卫生+健康+美味+多变+趣味+服务+本地居民+本地民居+统一管理,费点心,做点好产品,不仅是对市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商业环境里,活下去、活明白,还要靠脚踏实地的真本事,长务虚必然被务虚。 四、生活是最好的旅游产品 现在的旅游景区打造,除了自然资源是先天的,其它的项目大多都是生搬硬套上的,缺乏地域属性,自然资源是无法复制的,相对而言市场竞争力强一些,而后天打造的、生搬过来的项目,容易被复制,同时也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因此生命周期很短。在景区打造的过程中,我们都有提到文化,在规划的过程中恨不得把几千年前的文脉都要挖出来予以应用,但是,过去时的文化真的能够在现在时的环境中得以呈现吗(应该够呛,有的只是自己忽悠自己的表象)? 文化是景区发展的魂,是景区打造的根,但文化又是什么呢?我个人感觉,文化就是习惯,就是本地人的生活,最真实的文化也就是本地人百年以内的生活习惯,这种文化是最真实的文化,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本地人的身上和生活环境里得以体现,最好的文化,也就是最好的习惯,也正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因为习以为常,所以理所应当。作为开发商,我们打造的和展示的不仅仅要有风景,更多的应该是生活,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歪的地方到别人活腻歪的地方去,但是去干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感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生活是最真的文化,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新奇特、惊险绝”但这些产品都会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生活性旅游产品,因为根植于本土,有很强的适应性,无所谓淡旺季。别人可以把世界浓缩,我们为何不能把生活放大,一个锄头、一个磨盘为何又不能衍生成一个互动性的体验项目,作为旅游经营者和投资者而言,这样发掘的本土文化体验类项目,可能生命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低,市场反响更热。 发掘的文化、放大的文化,都是粗狂的,要变成产品还需要精细化的打造,景区需要的不仅仅是固态的和体验式产品,还需要服务,需要更好的感官体验,产品是一时的打造,而服务则需要长久的守护。 五、破袭需耐得住寂寞 对于北方淡季旅游,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可急功近利,因为欲速则不达。破袭可能出现爆点,但更多的可能是市场的逐步认可和喜爱,需要时间的沉淀。产品打造、市场培育、成功引爆,这需要的不仅仅时间,更是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作为景区操盘者而言,切忌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因为那不是享受而是自杀,一招制敌也需要十年磨剑,淡季破袭,耐得住寂寞,守一颗匠心。 小结: 对于北方景区的淡季旅游问题,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哪怕是试错的案例也很少见,大家一直在说,但做的人很少,有的只是搬家式项目,弄个滑雪场,打一眼温泉而已。在解决北方淡季旅游的问题上,没有谁强谁弱、没有谁对谁错,核心就是一个字——做。 影响北方旅游淡季的问题很多,但核心问题还是季节因素,我们在考虑如何解决淡季不淡的问题上,常规的考虑都是能够开发什么项目,却很少考虑游客为什么不来的问题。北方的景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自然景区,因此冬季无景 也是常态,作为客人不知道冬天去景区看什么、玩什么? 作为一个景区而言,我们只需要给市场一个理由,没有了风景,但我们可以有“生活”,有“美食”,有“意境”,有“情怀”,总之就是有让大家来的理由。破袭北方淡季旅游没有什么必杀技,有的只是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案,地域不同,问题不同,具体事情还需要具体分析,但是无论在哪里,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都难以活得长久,靠好奇心取巧,,打动的只是短期效益,如果产品质量不靠谱,也只是助力景区终结的一个手段。 破袭北方淡季旅游,景区要做的就是做自己、做生活、做集群效应、做优质产品,放大格局,拓宽思维,不仅仅是景区内部可以盈利,景区外部可能也有景区的利益所在,美景不在有美食;项目不在有生活。别人浓缩世界,我们放大生活,让生活孕育项目;让生活衍生产品。做自己,给市场来的理由;做自己,保证产品质量;做自己,少花点冤枉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