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摘星”的背后,内因是市场降温,酒店转型求生存,外因则是星级评定吸引力减弱,酒店评价的标准也更加多元化。 2016年第一波“摘星”的五星级酒店名单出炉,国家旅游局官网显示,6家五星级酒店被降级。 受“摘星潮”波及的不仅是五星级酒店,还有其他星级酒店。有媒体报道,北京、四川等8地旅游部门公布,2015年已有188家星级酒店被摘星。这其中,有的被强制摘星,有的是主动摘星。 业内人士表示,“摘星”的背后,内因是市场降温,酒店转型求生存,外因则是星级评定吸引力减弱,酒店评价的标准也更加多元化。当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主体加入到饭店运营,星级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趋向于扮演消费者选择的参考角色。 6家五星酒店4家主动摘星? 27日,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取消五星级旅游饭店资格的公告,取消北京龙熙温泉度假酒店、北京和园景逸大酒店、山西大同云冈国际酒店、江苏苏州宝岛花园酒店、浙江绍兴富丽华大酒店、广东江门名冠金凯悦大酒店等6家饭店的五星级旅游饭店资格。 记者采访了上述6家饭店,其中4家明确告知系酒店主动摘星。 不仅仅是五星级饭店,据北京商报报道,8地旅游部门公布的2015年星级酒店变化情况显示,共有188家星级酒店被摘星,有被强制摘星的,亦有主动放弃评星的。 从当初趋之若鹜追逐“提星”,转而主动“降星”,种种变化暴露出高端酒店行业的变化。 上一次爆发“摘星潮”还是2013年刚提出八项规定的时候,政坛从简风劲吹,有数据称当年有56家五星级酒店要求“降星”,一方面为了重回政府采购市场,一方面也能迎合更多大众消费者。 而这一次,摘星蔓延到其他星级饭店,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星级酒店的生存,已经成了摆在酒店人面前最现实的话题。 从国家旅游局经营数据中统计,去年前三季度国内星级饭店入住率分别为49.05%、54.61%、58.47%,相比往年入住率进一步下滑。 “星级酒店经营下降成为了趋势。”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仅五星级酒店,平均每间客房日净利润从2010年的79.23元,到2014年已经陡降为5.96元,其他星级更不容乐观。 由此,赵焕焱预计,受大量新开五星级酒店的业绩影响,2014年全国五星级酒店的净利润降至5.68亿元,2015年五星级酒店更可能首度出现整体亏损,“财务再亏损2年是意料之中”。 星级评定标准有待修改 曾经红火的高端餐饮企业现在门庭冷落,酒店主动“摘星”,直接目的在于赢回市场。 上述被摘星企业中,有的对摘星后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计划并不避讳。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博士刘思敏分析,五星级酒店成为了豪华酒店的标签,高性价比的中端酒店或者独具特色的经济型酒店抢占了原有的市场。由此,转型成为高端酒店不二选择,选择放低身段,走大众路线。 与此同时,在酒店经营低谷之际,花大笔资金去维护星级评定看来也没那么急迫。按照国内评审标准,评选五星级酒店流程复杂、耗时近1年,维护费用也很高,增加经营成本。 赵焕焱介绍,一开始星级标准出现时,有涉外许可和定价依据两大杀手锏,现在都没有了,吸引力也相应降低,“现在品牌导向大于星级导向”。 “星级标准应该修改。”赵焕焱提出,比如现在的标准中,要求五星级每间客房都要有浴缸,“这既不符合市场需求,也不符合绿色低碳”。 事实上,以酒店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酒店的评价体系也趋向多元化、个性化,星级饭店不再是唯一的饭店业态,经济型饭店、精品酒店、民宿、养老酒店、非标准化住宿等新液态的酒店也成为了住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星级标准仅是给消费者提供的一个推荐性标准,在酒店的质量、形态、水平的方面成为选择的参考。 刘思敏告诉记者,比如没有游泳池、西餐,是达不到五星级的评定标准的,但精品酒店有个性化定位战略,以个性化的设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刘思敏进一步分析,“星级饭店的评价可能还是主流,但不会成为全部了,而且份额也会下降,这是自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