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猜想说完了,但关于中档酒店的争论还远未结束。如果您看得还算过瘾,不如与我见一面,咱们好好聊聊。 2015年的酒店行业可并不平静。传统高星酒店的外商疯狂投资热逐步降温,经济型连锁市场极度饱和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发展困局。在此大背景下,各大集团纷纷继续发力中档酒店,而看好与看衰中档的言论在这样一个寒冬岁末也似乎达到了顶峰。本文将从三个猜想入手,分析2016年的中档酒店可能去往何方。 猜想一:中档将吃掉传统三、四星酒店?
传统三四星酒店随行业发展,逐渐暴露出以下几点问题:设施老化、服务优化缓慢,需求揣摩失准。 设施老化是最直观且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酒店能够通过翻新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装潢的粉饰容易,内部结构要进行调整却是十分复杂. 服务优化缓慢是第二个明显的问题。许多传统三、四星级酒店都位于二、三线城市,地理位置上不甚方便。酒店员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经营状况不甚良好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培训意愿也不强烈。要求员工整体素质达到统一水平线就已十分不易,而想要从上到下、由内而外的优化服务水平,就更是一项艰巨工程; 需求揣摩失准,即酒店对当下消费群体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有所弱化,这也是传统三四星酒店最难以提升的一点。经济发展带动业态不断变革,传统、规模化的内容逐渐趋同,对消费者的吸引能力大大下降。个性化、智能化以及定制化的服务成为新兴消费群体的主要诉求。而传统三四星酒店对这样的诉求,一来缺乏硬件设施的支持,二来不具备以此相匹配的服务能力(其实也正是前两点问题的体现),几乎没有办法满足。 而新兴中档酒店,除了拥有更加新颖健全的硬件设施外,服务上也更加贴合日益兴起的中产消费群体,并敢于适时改造,突破传统的束缚,从而更准确地揣摩消费者需求,给予满足。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中档将凭借自身优势逐步蚕食传统三四星酒店的市场份额,并对后者产生重大威胁。 猜想二:中档未有规范,自身问题重重?
有看好的,同样就有看衰的。 2013年前后,中档酒店逐渐兴起。如今3年的时间过去了,该品类的生态环境仍被许多业者诟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定位模糊。纵观当今市场,自称为“中档酒店”的品牌不计其数。但仔细查看,这些中档酒店之中,装修风格迥异,定价也相隔甚远。低的,仅有200出头,高的,不少都接近600。面对近400元的价格差,消费者能够将它们视为一类吗?而价格差带来的硬件设施及服务区分,消费者又应该如何接受?这都让人心存疑虑。而行业对于“中档”的定位与认知尚未完全明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 其次,是概念不清。中档酒店经过3年的摸索,目前已形成许多细分。诸如商务型中档、设计型中档、创意型中档;有以某类客群的具体需求为切入点的,有主打社交功能的,还有强调极致设计感的。乍看之下,细分领域非常丰富,但深入了解,便会发现当中疑点。如许多酒店,虽然在概念上相差许多,但这样的定义多流于表面。除了装潢及部分元素上的细微差别,它们往往缺乏独特的精神内核,因此难以给消费者带去不可复制的入住体验,也无法与品牌细分概念达成完美契合。而这也与品牌自身进入行业时间短,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关。 再次,是竞争激烈。2014-2015年间,进入中档市场,试图瓜分行业蛋糕的玩家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高调布局。国际集团的,例如希尔顿花园酒店、豪宜、欢朋,都是近两年来兴起的品牌。而福朋喜来登作为喜达屋集团旗下的中档酒店品牌,自2014年以来也开始了迅速扩张。国内集团中,锦江都城、全季、喆啡、雅斯特都属于近两年门店拓展速度较快的品牌。总体来看,大势猛烈,但实际收益情况及行业发展情况还有待长期考量。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怀着焦躁心态趋利而入的玩家,他们能否真正适应这片看似美丽的蓝海,以健康的姿态存活生长?这都是很大的未知数。 猜想三:文化将成中档酒店突围方向?
同质化,一直都是阻碍所有行业前行与突破的重要因素。酒店行业也不例外。 简单拿经济型连锁来举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沉积,以7天、如家、汉庭、锦江为首的前10大经济型连锁品牌,在2014年合计已占到67.7%的市场份额。这一数据代表着高速、大规模的品牌圈地后,市场渐满,品牌集团化与集中化程度逼近极值。成功的服务模式及贴合大众喜好的设计被逐渐摸索出来,而后又被不断复制。长此以往,行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带来了成本提升、利润摊薄。品牌若不展开升级,就只能在同质化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吞噬殆尽。 回过头来看,中档酒店发展时间仅数年,市场占座远未完成,多数酒店都处在走一步试一步的摸索阶段。但在某些细分下,却早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盛景。加之诸多品牌缺乏核心理念,经营团队不得力,最终造成了中档酒店市场少数品牌突出、多数品牌乏力的困境。对于目前表现乏力的品牌来说,从文化这一角度做文章,是否能够打开品牌发展的突破口? 从中档酒店的目标客群来看,以80后群体居多。这一群体注重物质层面的品质,他们拥有较为理性的认知评判能力,可接受酒店房价的幅度也较广;同时,该群体在精神层面也拥有巨大需求,他们向往情感关怀、渴求社群认同,还十分注重产品在功能之外的特色体验延伸,或者说精神内核。 这样的消费群体,之所以会选择介于经济型连锁与高端之间的中档,并非仅仅关注价格,而是倾向于那些,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拥有契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设计与功能配置,同时具备独特价值与底蕴的品牌。简单来说,就是比经济型连锁拥有更深入的品牌内涵与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但比高端酒店拥有更好的性价比。而这一切都要求中档酒店努力提升自己品牌的文化附加值,摸索出精神内核,并据此展开外延,将独有的品牌气质灌注到酒店内、外、上、下,形成整体。 三大猜想说完了,但关于中档酒店的争论还远未结束。如果您看得还算过瘾,不如与我见一面,咱们好好聊聊。 2016年3月8日,迈点第十二届中国酒店业新发现研讨会,聚集6位中档酒店品牌大佬,与150+行业精英实战剖析,共探中档酒店品牌发展路途中的疑点、难点,讲述中档对标准酒店的改造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