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旅游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今天是:

行者旅游

当前位置: Home > 酒店资讯 >

个性化民宿背后存隐忧

时间:2018-10-31 来源:行者旅游 TripMaster.CN 官网:https://www.tripmaster.cn

  面对种种乱象,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行业标准

  不久前,长春市民白先生通过某知名旅行网站预定了营口的一间民宿,然而入住期间不幸发生悲剧:白先生三岁半的女儿在靠窗的床上玩耍时,从15楼掉到窗外坠落身亡。这引发了大众对于民宿安全问题、民宿平台监管责任的广泛关注与质疑。

  民宿是指利用闲置房屋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当地自然、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体验的小型住宿设施。近年来,共享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民宿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发展迅速。《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房屋住宿增速为70.6%。

  然而,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针孔偷拍、财产盗窃的新闻频频出现,和小区居民的冲突矛盾不断升级,而花钱雇水军“刷单”也成了很多网红客栈的“套路”。民宿行业在灰色地带游走已久,相关专门法律和监管措施却依然滞后,导致行业发展存在不少隐患。

  缺乏专门且明确的法律规定

  民宿大体分为乡村农家乐,由平台或专业房东运营的酒店式公寓、别墅,还有分布于城市社区中的民居。

  数量多而分散,又始终游离于已发布管理办法之外的是城市社区中的民宿。前文所提到的涉事民宿即是此类型。该房源由某网站平台提供,通过另一家网站进行销售。事故发生后,白先生发现民宿安装的纱窗破损不结实,纱窗外没有防护栏,且床距离窗户非常近。同时民宿出租人不是房主本人,而是所谓的“二房东”。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振中认为,目前民宿行业只有行业标准和一些地方规章,没有专门、明确的全国性的法律规定。如原国家旅游局2017年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针对旅游民宿的设施、经营性规定做了基本要求。而涉事民宿,在安全防护方面肯定没有达到相应的经营性标准。

  与上述案件相关的网站平台负责人表示,他们勘察房源时会检验两个核心信息:第一,该房源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与上传到网站的图片是否一致;第二,查验房东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认为,“二房东”的问题,不是经营的关键点。同时他们对房源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做了提醒,但这套房子是7月上线的,还没有安排上门勘察。

  对此,黄振中认为,在这起案件中,父母、房东与平台都有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父母对孩子没有尽到注意义务,没有尽到监护责任;房东作为经营主体,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平台的责任主要在于对房东和房源没有尽到资格审查之责,对于安全防护问题,仅有提醒是不够的。

  “民宿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规定,更算不上法律法规,因此效力有限,更多的作用还是为经营者和服务者的行业自律与自治提供基本的规范参考。”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专门法律规定的缺位,对于公众安全保护、民宿行业健康发展都是极大的制约。

  非标准化住宿带来短板

  “尽管有很多问题,但民宿的发展证明它有广泛需求,在扩大旅游消费、推动灵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说。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分析,政策扶持、消费升级、资本涌入都是民宿业近几年呈井喷态势发展的原因。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2016年3月十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民宿出租”。

  在消费升级方面,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8865.9美元,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旅游需求进入多元化度假阶段,住宿需求越发丰富。而民宿种类多、选择丰富,消费灵活,能享受到酒店所不具备的个性体验,正符合这一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平台丰富多样,极大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使分享成为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

  打开几个用户较多的民宿预订平台,“房间风格很特别,装修处处透露着用心”“地理位置好”“有家的感觉”“做饭方便”等,是受欢迎民宿得到最多的评价。

  但消费者的担忧也恰恰体现了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存在的短板——“不确定是不是打扫过卫生”“人身财物安全没有保障”“毛巾不敢用,睡得也战战兢兢”……此前有新闻报道称,曾有房客在民宿中被盗价值6万元的财物,还有房客在房间中发现了偷拍摄像头。

  在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看来,民宿的“非标准化”卖点是一个误导。“一旦安全、私密、卫生的基本住宿标准都无法得到保证,哪里还谈得上个性化、特色化?”张晓军提出质疑。

  对于房东来说,他们的焦虑主要在于民宿没有合法定位。北京的陶女士2015年起开始用自家空闲的房间经营民宿,“片区警察管我的民宿叫"黑旅馆",每次上门检查都要求我不能再干了”。她希望有一个能够合法经营的方式。

  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来自邻居投诉。旅客无定时的到达时间,拖行李声、说话声等噪音干扰,及房客身份的不确定性给小区带来的安全隐患,都成为邻里投诉的主要内容。

  专门法律立法存在难点

  面对种种乱象,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行业标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2017年3月,商务部针对《中国民宿客栈经营服务规范》这一标准征求意见。2017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这是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但其中并未将城市小区房源并入民宿范畴。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提案》,提出国家应出台明确规定,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改变民宿当前“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

  谷慧敏认为,推动专门法律落地,最棘手之处在于“能不能利用住宅经营民宿”这个问题尚未解决。“从全国来说,民宿现在是不合法的。此外是权力和利益分享问题。社区中的住宅做商业性经营,入住客人要使用电梯、停车场等社区中大家共有的资源,客观上是民宿主人额外占用了其他业主的资源,侵犯了其他业主的权益。”

  我国物权法对住宅商用存在诸多限制。物权法第77条中,要求住宅商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同时也必须经过利害关系人的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利害关系人原则上限定为本栋楼的其他业主。

  此外,谷慧敏认为,与酒店相比,对于民宿的监管有很多现实问题。酒店通常会囊括整栋建筑或单独运营空间,而民宿则可能只有一间住宅,其余还是居民住户,因此诸如酒店的消防、安全标准等无法在民宿里实施;在酒店里,一间房只有客人和酒店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但民宿则存在之前住过的人也掌握房间钥匙的可能;大量外来人口频繁出入社区,社区如何共治、社区的治理结构朝哪个方向走?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业内已开始自觉探索

  2016年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闲置房源近7000万套,但分享比例仅为2.57%。未来闲置房源的开发仍有很大空间。产业的发展虽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但业内的探索同样重要。

  房东与房客间双向评分机制已是业内的主流做法。这一机制可以使房源自然优胜劣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房东识别出有问题的房客。

  就房客所关心的住宿期间人身安全问题,大多数知名平台免费提供了住宿意外险。同时针对可能对房东造成的各类财产损失,平台提供了免费家财险。经营民宿近3年的李女士,有一次发现房客损坏了墙壁,她拍照取证之后,平台即用家财险赔付了她1000多元的损失。

  针对与住宿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身份信息核实问题,已有平台进行了先行探索。其开发的智能门锁具有“刷脸入住”功能,能够将入住人相关身份信息同步上传至公安部门,以便公安部门对入住者的信息进行验证和记录。目前,这套“刷脸入住”系统已经通过了全国10个省份公安部门的安全认证,并在重庆、杭州等10多个城市进行测试运营。

  这些技术进步、自觉探索积极推动着民宿产业的标准化发展。谷慧敏认为,制定相关民宿国家标准的目的并不是让民宿变得千篇一律,而是要解决其合法地位、安全、卫生等最根本的问题。


百度搜索:个性化民宿背后存隐忧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Google Search:个性化民宿背后存隐忧 Find more information!


------分隔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