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从信息化方面说说“能融”的东西,或许能咂摸出点别的滋味来。 如同两个人结婚,在诗与远方浪漫爱情的氛围下,三姑六姨们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絮叨着细软、房产以及家里谁说了算,只是当事者却少有言语。 是否注意结婚证书上的八个大字:“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尤其是“尽”字,意味深长。 既然如此,换个角度,从信息化方面说说“能融”的东西,或许能咂摸出点别的滋味来。 从世纪初开始近二十年时间,旅游信息化风生水起,后有智慧旅游推波助澜,着实风光无限。相比而言,文化信息化却低调许多。旅游信息化和文化信息化从服务公众对象上来说,一个是本地生活,一个是异地生活,现在就有融合的,如同本地生活的美团和异地生活的携程日益扩大的重叠部分。 对于文化信息化而言,毕竟是隔壁老王家的东西,不十分了解,只是找了些文化领域官方网站以及信息化系统粗略地说个大概,就事论事,不成章法。 1、博物馆门票预约系统。博物馆是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最直接最全面的方式场景,加上普遍的免费政策,博物馆成了文化和旅游最早融合的领域之一,国内各地博物馆也就越来越多地布满了乌秧乌秧的旅游者。 目前,没有发现文化信息化系统中可以集中预约预订国内博物馆门票的平台,预约功能只是散见少数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可以直接联想的是,未来省级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建立目的地包括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在内的,或者以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旅游景区的区域目的地门票预约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控制调节目的地客流的基础和前提。门票预约和门票预订,一字之差,旅游网络运营商们包括B2C和B2B们也要琢磨着从业务以及技术上衔接和“融合”博物馆了,说不定能够培养市民在同程网上预约所在城市的各类博物馆门票的习惯,所谓“刷脸”入园的花样倒是其次。 在“旅游”眼里,许多“文化”就是“锦衣夜行”:穿着漂亮衣服大晚上走路,融合的过程就是把锦衣夜行人拉到阳光下,这个“拉”的过程就是产品化,当然就会盯住那些有“门票凭证”的,哪怕它是免费的。 2、展演讲座信息平台。爱彼迎(Airbnb)推出了一个目的地活动体验产品叫“一场有关电影与旅行的音乐创意沙龙”。 产品内容是:“在傍晚的2小时里,我们将用传统音乐的语言,“旅行”与“电影”两个主题,古筝、竹笛、钢琴,用三件乐器带你漫游一场汇聚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旅行。你可以聆听到精心选配的电影音乐,以民乐跨界的手法,结合多种音乐风格(爵士、探戈等等),我们将根据曲目为大家讲解世界多种音乐风格的渊源,并带大家探寻电影配乐与故事情节的结合,现场体验“声”临其境。你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民族乐器,并在我的指导下尝试弹奏古筝;我们会根据地域性特点“解密”中国传统音乐,浅谈其流派渊源,并现场演奏片段。我们也将根据演出曲目与大家分享不同旅行地的音乐/文化,并推荐一条独家人文旅行线路……”,这款产品介绍中还说:“无论你是生活在京城的北京人,下班后赴一场创意音乐沙龙;还是短暂驻足的旅游者,在这个包容的大都市探寻京派文化的流变与创新……”也就是说,产品是面向本地北京人和外地旅游者的。 而我们看到,类似这样的文化艺术体验类产品在爱彼迎网站上的目的地体验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版块是“展演讲座信息平台”,名字起得很大,实际上是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话剧院、国家图书馆等场馆的展览、演出和讲座的简要介绍,内容还有些不全面。 对比来看,上述两个板块的意思真的差不多。想想看,遍布城乡的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话剧院等等的大大小小的展览、演出、艺术表演等等,都可能成为目的地活动体验产品。这些数量庞大的“活动”大多和旅游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将来也许是信息化系统来捅破它。 国内目的地景区的各种实景演出大概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类演出已完全旅游产品化,大量出现在OTA平台上,反而在票务网上不见踪影。 对比一下OTA的目的地产品和票务网的类别,所谓融合已经看得见摸得着了。以前是萝卜和萝卜打,地瓜和地瓜打,说不定将来萝卜和地瓜打起来。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旅游行当的先学习一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国家和省两级都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直观上来看,网站结构简单,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其中主要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大都是简单的文字加上图片,比如以上是关于非遗“七夕节”的文字介绍,介绍中有“目前城市一般不过七夕节,在农村还保留着相关节俗,一些传说也还在流行,但乞巧活动已经淡化,所以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步弱化,需要加以挖掘和保护。”读了以上文字,真是令人恍惚。 无论如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变成网站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让后人欣赏、体验、传播和继承。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应用更多的新技术“黑科技”展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具有吸引力?再进一步的问题是公众在什么地方可以欣赏甚至体验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北华山创意文化园区是台湾文创相对集中的园区,也是目的地吸引物,吸引了大批游客,其中的木艺部分很是热闹,大人孩子都亲手体验各种木艺技巧和产品,最热闹的项目是体验“鲁班锁”, 也叫孔明锁,它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 而鲁班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查到,不过网页设计不敢恭维,还发生错误。 当然,文化部门也做了很大努力,比如山东非遗传习大讲堂活动,把鲁班锁作为体验内容,不过看看页面上活动介绍,很是担心参加活动的人数。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非遗元素可以涵盖除了“行”之外的其他所有要素,那么信息详尽的非遗数据库将日渐重要,这也是旅游产品资源库。另外,如同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未来国家和省级非遗的招牌加上非遗资源的稀缺性也会让目的地以及其他机构动心思。 融合,有时很简单,就是“摸”到它,换一个词叫“体验”。说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限的,所以是珍贵的,非遗数据库尤其宝贵。未来非遗的展现技术和体验技术是待开发领域,尤其是让公众能够“摸”到非遗的场景和技术,而这些场景相当多的是在旅游产品中。否则,非遗可能会变成橱窗里冰冷的文字化石。 4、国家公共文化云。目前来看,文化领域中规模最大的信息化系统可能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平台是“国家数字文化网”和面向公众的“国家公共文化云”,系统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上纵深到国内各省,体系复杂而庞大。有关新闻信息介绍说:“国家公共文化云是统筹整合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文化惠民工程,升级推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主阵地,包括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www.culturedc.cn)、微信号、移动客户端,突出手机端服务功能定制,可实现共享直播、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服务点单等。”“旨在打造文化部主导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总枢纽、主阵地、主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利用效能。” 实际上,梳理“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的栏目内容,可以概括三大部分:一是文化信息内容,包括各类视频、信息资料等,如“共享直播”、“视听空间”、“数图资源”、“在线培训”等;二是文化活动展示和预约,如“活动预约”;三是文化场馆介绍,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这三部分可以简单称之为信息、活动和场馆,如果除去公众在线上自娱自乐欣赏的文化内容之外,线下就只有“活动”和“场馆”两大部分。 仔细研究“活动”和“场馆”的组成内容,“活动”包括演出、综合、展览、培训、讲座和公益;“场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基层文化中心和其他等。这与目的地景区和活动如出一辙。 国家公共文化云开通时间还不到一年,架子搭起来了,内容和功能实现上还不尽如人意。可以预想的是,未来平台上会增加旅游包括景区、酒店、目的地活动等信息内容;或者会形成博物馆集中预约系统;或者完善功能,建设旅游目的地活动、展览、演出、文化体验等宣传平台等等。在这个庞大的领域,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内容、产品的介入者。 从时空上来说,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都是时间消费,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而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的本地和异地的空间界限却已经模糊不清。 反过头来再看那句话: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唐初诗人宋之问诗曰: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才是融合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