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旅游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今天是:

行者旅游

当前位置: Home > 旅游分销 >

机械重复斗争激烈 旅行社计调会被机器取代吗

时间:2017-05-22 来源:行者旅游 TripMaster.CN 官网:https://www.tripmaster.cn

  未来机器可以代替大部分人工,团队游OP可以由销售兼任。现在行程设计的工具那么多,一旦这些工具设计更加成熟,人工将会大大缩减。

  每个人选择工作的动机不同,奢侈一些的敢说是为了追逐梦想,但大多数人是为了生计。

  “OP(计调)的工作其实很机械,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部分,但工资可能比工厂的工人还低,所以流动性很大。”在某旅行社担任OP的陈绍聪(化名),这样描述着他的工作。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陈绍聪并不真正算是OP中的一员——优渥的家世背景让他更像个旁观者。也正因为如此,在陈绍聪为记者描述的OP世界,透露出某种理性到冷酷的色彩。

  一份没有希望的工作?

  “站在机器前,‘罚站’8小时,一直工作。站着的时候,有个东西掉了弯腰去捡,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这是南方周末对富士康员工生活的一段描写。

  然而在部分OP眼里,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反而是更好的选择。“起码赚的更多一点儿。”陈绍聪这样解释道。

  陈绍聪所在的旅行社规模较大,但在OTA拼命补贴打价格战后,生存状况也是一落千丈。原本依靠信息不透明而获利的传统旅行社,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加难以负担日益增长的员工成本。而OP,恰巧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据陈绍聪介绍,他所在的旅行社将OP的工资控制在4000-5000元/月,以北京的生活成本核算,仅仅能勉强为生。

  “刚入行的时候,工作强度高又很琐碎,每天都要在航空公司、酒店、地接社、同公司的销售部之间周旋——特别是境外的OP,还经常在半夜工作,很多新入职的员工都坚持不了多久,有些人甚至觉得还不如去富士康工作。”

  对此,杨羽(化名)深有体会,她曾经是一家旅行社美洲部的OP,经常需要半夜沟通协调工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杨羽的老公经常在半夜醒来,看见杨羽裹着被子在客厅打电话,可第二天一早,杨羽还是要照常起床上班。

  不仅如此,焦躁、委屈的情绪成了杨羽工作中的常态。她向记者举了个例子:有次,客人回国后反馈给销售差评,不愿意支付20%的余款。可她在向导游核实的时候没发现任何问题,多次沟通后,客人仍旧不愿意支付余款,最终影响了杨羽当月的业绩。“偶尔面对客人,不是解决问题就是处理客诉,还要被连累影响业绩,真的很无语。”。

  这似乎是所有OP生活的真实写照。“留下来的大部分员工都已经结婚生子,主要为了求个安稳。”陈绍聪这样介绍。

  但不可否认的是,OP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岗位,一些经验丰富的OP可以规避掉很多风险,同时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客诉,甚至还能够“巧妙”地躲避一些责任。

  可即便是这样,在陈绍聪看来,留下来的这部分人也不过是 “两害取其轻”。更何况,在陈绍聪的公司里,OP岗位的划分十分细致,机票、酒店、地接社都是分开对接,很少有OP能够掌握全部的技巧,所有的岗位都像是流水线中的一环,机械地运转着。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这些OP几乎没有升迁的机会。陈绍聪表示:“大型企业的中层基本比较稳定,除非有人离职;即便等到了这个机会,也不排除公司会从外部挖新的管理人才进公司。”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这样无休止地运转下去。

  可陈绍聪却是这其中的特例。因为不用依靠工资生活,所以陈绍聪总是拒绝加班,让工作和生活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即便是这样,他仍旧觉得OP的工作有些烦人,所以更多时候,他只负责翻译。

  生存

  没有利益牵扯,反而让陈绍聪在公司活得如鱼得水——无论是同部门的同事,还是沟通最多的销售,都与他相处融洽。

  同样,在这方面他依旧是个特例。为了赚钱,同事间都有些“小秘密”,陈绍聪可能知道的比谁都清楚,只是他选择保持沉默,甚至能够理解。

  “在我们部门,只是埋头苦干的那些员工其实很吃亏,有些时候表现好比真正有能力的更容易立足。有个姑娘,其实能力平平,英文水平不高,跟地接沟通也经常出现纰漏。但每当部门领导在的时候她总是能出现在领导面前,甚至在晚上或周末的时候也常在办公室发朋友圈,证明自己在努力工作。”陈绍聪说道。

  这样努力“证明”的原因很简单:领导负责分配哪个团由谁操作,那些比较“有料”的团自然会落到这些“努力”员工的头上。但也总有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团,大家就只能各凭天命了。

  “其实仔细想想,那个姑娘也挺可怜的,作为一个北漂,每个月4000-50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既然能力不足,再不花功夫装样子,可能确实在北京生存不下去。频繁的装样子也没那么容易,她肯定没有自己的时间。”陈绍聪不禁感叹道。

  事实上,在利益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职场上的明争暗斗就很难避免了。除了要跟上级“争宠”外,OP还有一个要“讨好”的对象——销售。据陈绍聪透露,销售甚至能决定OP是否能顺利完成当季的任务。

  “如果能有销售帮你认真推线路,很快一个团就都卖出去了。特别是那种整团整团包的销售,一般都是OP维护的重点对象。”

  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经验丰富的OP对此似乎不太“买账”,他们甚至很排斥与销售攀交情,更不想为销售的一些“小聪明”买单:比如公司与某家银行有活动,持卡就可以享受折扣,很多销售都说自己的客人是该银行的客户,OP就要决定是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双方自然产生矛盾。

  这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年轻的OP选择依附销售生存,只能委曲求全、不断退让,直到离开;经验丰富的OP可以不站边,要么依靠经验能力,要么依靠“关系”生存,这让整个部门显得“青黄不接”。

  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OP向记者抱怨,新人越来越难培养,一般都是培养2-3个月就走了,再来一拨新人再重新开始,只能分担简单的工作,一些关键的工作或者客诉还是她亲自处理,她很担心未来也没人能帮她分担。

  “其实都是环境惹的祸,大家不过都是想多赚一些。”陈绍聪感叹。

  前景

  在陈绍聪看来,OP其实很容易被取代:“我认为未来机器就可以代替大部分人工,团队游OP可以由销售兼任。而且现在行程设计的工具那么多,一旦这些工具设计更加成熟,人工将会大大缩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陈绍聪觉得OP是没有希望的工作。只是,自由行的盛行,看起来又给了自由行OP一丝希望。

  严格意义上讲,陈绍聪应该也算是自由行OP。“其实,自由行不是简单的机+酒,你要替游客设计好行程,还要考虑中间的接驳问题,而这份行程肯定要与传统的跟团游不同,根本就是两种思维模式。“

  实际上,自由行OP的要求更高,一旦游客在旅途中出现问题,OP需要及时处理。“前阵子,有个游客在欧洲订的酒店临时装修,我们就马上从好巧网上帮游客重新订了一家酒店。如果按照跟团游的操作流程,要先联系地接社,依靠传真确认是否有空房,光时差就好几个小时,客人肯定无法接受。”

  但现实却是,自由行OP在待遇方面,与跟团游OP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时候更少,所以很少有OP愿意留在自由行部门。而思维上的定式,也让跟团游OP很难转入自由行部门。“好在传统旅行社的自由行产品卖得不多。”

  陈绍聪的口吻中带着一些自嘲,但说的却是事实。很少有消费者到传统旅行社订购自由行产品,大多消费者都是在OTA购买这类产品。

  毫无疑问,OTA的确也是这些OP另外的出路。相对于传统社的工资,OTA对于“人才”的渴望更加露骨,一般OP跳到OTA工资基本都能够翻倍。但“早六晚九”、“全年无休”的高强度工作节奏,还是让大多传统社出身的OP难以接受,又在出走后不久选择回归。

  “很多OP工作是为了图个稳定,突然没了生活,想想都觉得适应不了。”某旅行社欧洲线路OP楚珺告诉记者,她就是因为看到跳槽同事的工作强度,才断了到OTA就职的念头。

  在楚珺看来,留在小社做OP要比大社更划算。“小社分工没有那么细致,一个人基本要负责一个目的地所有的线路,包括机票、酒店、用车等等环节,能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后就算换工作也会容易很多。”

  另外,还有一点楚珺没有办法明说的优势,是小社更容易有灰色收入,这部分要比工资可观的多。但在当下的局面里,小社更容易被挤压,一旦所在的旅行社维持不下去,楚珺将会面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的危险,稳定性自然不如大社。

  可陈绍聪从不为这些烦恼,留学在外多年,他的履历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到更“体面”的工作,但陈绍聪却还甘心做一个小OP,原因很简单,为了梦想。

  “未来,我想在主题游方面创业,但首先我需要在资源端有一定的积累。旅游行业的资源很多时候依靠的是人脉,做OP其实更多是为了混个脸熟。”


百度搜索:机械重复斗争激烈 旅行社计调会被机器取代吗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Google Search:机械重复斗争激烈 旅行社计调会被机器取代吗 Find more information!


------分隔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